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7079|回复: 13
收起左侧

易经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70-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 <o:p></o:p></B></P>
< >对一部流传六、七千年的书,要追溯它出于何年何月,作者何入,恐怕不是一件寻常之事。但对于像《易经》这种震动世界的宝典,人们去追溯它,考证它,以便找出更能破译宝籍的理论依据,情之所钟,自然无可非议。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花毕生的精力去论证、考究它,但如果仅是为了论证谁是《易经》的作者,追踪其具体成书年月,却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有的学者甚至为孔子对《易经》说的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竟也引出大规模的争论,如清朝康有为据经摘典地对孔子《论语》中的这句话一再提出质疑,便是一例。笔者认为,今天我们重视学易,主要是充份理解《易经》的本质意义及其运用,不必要在《易经》的旁支侧流上争长论短,也大可不必对几千年前的历史细节处处考证,为此而耗尽毕生精力。<BR>    对于《易经》的起源。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历代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依据与事实来达成共识。 <BR><BR><BR>    《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易经》。 <o:p></o:p></P>
< ><BR>    <FONT face=宋体>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辞》,《彖传》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FONT><BR><BR>    <FONT face=宋体>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认为,《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这是一知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封和三百八十四爻</FONT>( yao)<FONT face=宋体>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迷信相混淆的</FONT>-<FONT face=宋体>种认知体系。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FONT>(<FONT face=宋体>诗、书、礼、乐、易、春秋</FONT>)<FONT face=宋体>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FONT> <o:p></o:p></P>
<P ><BR>    <FONT face=宋体>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FONT>(<FONT face=宋体>《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FONT>)<FONT face=宋体>是</FONT>-<FONT face=宋体>本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FONT> <o:p></o:p></P>
<P ><BR><FONT face=宋体>附:《易经》简史表</FONT> <o:p></o:p></P>
<P ><BR><FONT face=宋体>《连山易》</FONT>-- (<FONT face=宋体>已失佚</FONT>)         <FONT face=宋体>义理</FONT><BR><FONT face=宋体>《归藏易》</FONT>--(<FONT face=宋体>已失佚</FONT>)<FONT face=宋体>纯卜功能</FONT>  <FONT face=宋体>卜筮</FONT> <FONT face=宋体>多功能</FONT><BR><FONT face=宋体>伏羲氏《周易》</FONT> <FONT face=宋体>→</FONT> <FONT face=宋体>周公</FONT> <FONT face=宋体>→</FONT> <FONT face=宋体>孔子</FONT> <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创八卦</FONT>)       (<FONT face=宋体>演</FONT>64<FONT face=宋体>卦</FONT>) (<FONT face=宋体>作爻卦</FONT>)(<FONT face=宋体>作十翼引入义理</FONT>)<BR>               <FONT face=宋体>作卦辞</FONT><BR><BR>      <FONT face=宋体>田何</FONT>       <FONT face=宋体>阮籍</FONT>        <FONT face=宋体>孔颖达</FONT>       <FONT face=宋体>陈</FONT> <FONT face=宋体>抟</FONT><BR><FONT face=宋体>→两</FONT>  <FONT face=宋体>孟喜</FONT> <FONT face=宋体>→魏</FONT>  <FONT face=宋体>王弼</FONT> <FONT face=宋体>→</FONT> <FONT face=宋体>隋</FONT>  <FONT face=宋体>李鼎祚</FONT> <FONT face=宋体>→</FONT> <FONT face=宋体>宋</FONT>  <FONT face=宋体>邵康节</FONT><BR>  <FONT face=宋体>汉</FONT>  <FONT face=宋体>京房</FONT>   <FONT face=宋体>晋</FONT>  <FONT face=宋体>管辂</FONT>   <FONT face=宋体>唐</FONT>  <FONT face=宋体>李通玄</FONT>    <FONT face=宋体>朝</FONT>  <FONT face=宋体>朱</FONT> <FONT face=宋体>喜</FONT><BR>      <FONT face=宋体>费直</FONT>       <FONT face=宋体>郭朴</FONT>        <FONT face=宋体>周敦颐</FONT> <o:p></o:p></P><BR>    明  黄宗羲       杭辛斋   顾颉刚  成中英<BR>→     王夫之 → 近  尚秉和  高 享    唐明邦<BR>    清  李光地   现  闻一多  李镜池   邵伟华<BR>        乾隆皇帝 代          金景芳<BR>                             刘大钧<BR>                             于省吾
发表于 1970-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一下:易经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体现,为什么能够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或者可以这样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一定意味着今人的智慧胜过古人吗?</P>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静影沉璧</I>在2006-4-6 23:00:00的发言:</B><BR>
<>思考一下:易经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体现,为什么能够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或者可以这样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一定意味着今人的智慧胜过古人吗?</P></DIV>
<>古人的大智慧可消除烦恼,现代再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做到呀</P>
发表于 1970-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简史表很糟糕,省略的人多,附会的人也多了些。清朝里,把乾隆皇帝加上,莫名其妙,至少这一朝里有个象数大师,方以智。</P>
发表于 1970-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1-11-9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则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的起源

    对一部流传六、七千年的书,要追溯它出于何年何月,作者何入,恐怕不是一件寻常之事。但对于像《易经》这种震动世界的宝典,人们去追溯它,考证它,以便找出更能破译宝籍的理论依据,情之所钟,自然无可非议。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花毕生的精力去论证、考究它,但如果仅是为了论证谁是《易经》的作者,追踪其具体成书年月,却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

    有的学者甚至为孔子对《易经》说的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竟也引出大规模的争论,如清朝康有为据经摘典地对孔子《论语》中的这句话一再提出质疑,便是一例。笔者认为,今天我们重视学易,主要是充份理解《易经》的本质意义及其运用,不必要在《易经》的旁支侧流上争长论短,也大可不必对几千年前的历史细节处处考证,为此而耗尽毕生精力。

    对于《易经》的起源。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历代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依据与事实来达成共识。《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易经》。  

    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辞》,《彖传》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认为,《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这是一知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封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迷信相混淆的种认知体系。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是本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2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顺序:《说卦》《大象》《彖传》《文言》《系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神秘的著作《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 周易 》,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中国儒家典籍 ,六经之一 。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 ,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 ,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4-3-28 16:18 , Processed in 0.062067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