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6|回复: 4
收起左侧

读易有三大优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8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邦复)
综观当今世事,表面上经济繁荣、知识普及。事实上人心败坏、社会的维系功能彻底破产。易道精妙至极,古往今来,人事之变迁无所不包,易明易晦亦在易中。读者阅之,即为缘也,要知读易有三大优点,今略述于下:

    一、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
      易为天理,然天理玄妙,常人无从认知。圣人为启众聪, 特将之演为做人处世的道理,以教化万民。实则人理、世道皆为天理之一部份,仅象征之 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惜因古圣人所用之文字,今人多不识,未经适当诠释,难以理解。古今注《易经》者众多,本书仅参阅三本:程颐之《易程传》(泉源出版社)、朱熹之《周易本义》及来知德之《来注易经图解》(武陵公司)。
      朱熹之《周易本义》简单明了,只说易理如何,而不说明原因,常令人觉得迂腐不堪。程颐的《易程传》则在如何之外,尚以爻位来解释为什么,看起来好像言之成理,但都是主观的附会,没有系统的必然性,说服力不足。《来注易经图解》则完全以象征符号说明,穿凿附会可以说极尽能事,已经超出了义理的范畴。
      因为卦、爻辞是供卜筮时判断之用,其文字内容必得符合各种相关的情况,经常采用了一些先民的判例,因此很难掌握。原文极为艰涩,且若干文字各家解释不一,甚至有不加说明者。读者不宜细加追究,重要的是知其吉凶吝咎。在本书中,特以“释”总括其概要,系参考前述三家之说明,择其可信者,力求合情合理。

      二、磨练心性观念
      正因为《易经》难读,在读易之前,任谁都会再三考虑,为什么要读易?读了有什么好处?老实说,学易不但没有好处,甚至令人鄙视名利、远离荣华。时到今日,除了研习命相占卜之术者外,《易经》早就被打入冷宫了。
     《易经》是客观事物变易之学,懂易即表示懂得必然之理,既属必然,其间无分毫可资增减。即令爻中有吉凶之谓,实则趋、避之间,不过存乎一心而已。今人在西式教育下,功利至上,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争取自己最大的名利。故对功成业就、志得意满的人而言,懂易不过表示博学多闻,高人一等。只有对有心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易经》才是通向另一片天地的一扇门户。
     到得真正沉浸在《易经》里,日深月久,一字一爻地穷思竭虑。苟心不静,我念一起,实难以为继。待入得门来,意又难宁,面对似是而非之理,很可能到此为止,不得再进一步。唯有在心静意宁,人我尽泯之下,始得洞烛幽冥。
      问题在于,若不为己谋,即令道通天人,所为何来?再说,从古至今,又能有几人达此境界?是以能不计成败得失、潜心学易者,其心性及观念,多多少少已在磨练之中。但若为了磨练而习易,则又落入下乘了。

      三、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一般人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不过止于表面之字义,以之沟通应用而已。事实上,语言文字是人类有别于万物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符号索引系统。宇宙万象无穷无尽,而人之认知应用能力有限。在经过不断的演进后,自然而然发展出这种以简驭繁、相当于一种分类索引的法则。
      在此分类索引下,其水平向可称为分类定义,垂直向则为属性层次。所有水平向的定义,在另一层次中,其定义之名称将随所属层次的特性而改变。由于此系统是从人类的生活行为中自然发展而得,故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认知,即成为水平向的第一层定义。随着文化发展的日趋繁复,再加上实际需要,以及经验及学识过人的个人的努力,遂在第一层定义下,更引申出垂直向的属性定义。
      因此,同样的语言文字,对不同能力与经验的个体来说,具有绝对不同的效应。教育的意义,第一步是使受教者充分了解语言文字的分类索引功能,这是能力的培训。然后再教以专业技术,也就是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某一层次的属性认知。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是令学子以艰苦卓绝的心态,熟读经书,使之由习惯成自然,得以从文字运用上领略文字所蕴藏的「智能」。所以读书人不仅深谙语言文字的威力,且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然而物极必反,剥复相因,在饱学之余,读书人过于轻视技能,以致在生产制造技术上,落居西方之后。
      今日之教育则又矫枉过正,专重技术知识,完全忽略了语言文字的智性。尤其是大力推广白话文的结果,导致年轻人不识经书,仅以文字的表面应用为满足。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文字深层的引申义渐失其传,舞文弄墨成为雕虫小技。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教育普及,一般专家学者的理解、判断能力反而低落的原因。
      《易经》中之象数,正代表了垂直分类中的引申定义。在失道之时,有心人不妨按图索骥,或能有所获(此中详细论证,请见《易理探微》)
发表于 2015-7-2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它历经千年而留传下来,肯定有他的道理。古来文人雅士大多知易,中医易经相同。国粹需传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8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4-3-29 16:21 , Processed in 0.043288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